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揭示并解读力的概念。
明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a、产生力的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并且物体与物体之间要发生作用;
b、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明确“力的作用”概念。(物体之间发生的推、拉、提、压等现象。)
3、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4、力的作用效果:
a、让物体发生形变: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b、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快慢的改变。
5、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6、“力的三要素”概念的形成。
7、检查练习:
a、说出下列现象中产生的力。(略)
b、说出下列现象中产生的力及其受力物体。(略)
从上述流程看,执教者充分考虑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有顺理成章之感;从教学内容看,执教者做到了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点: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准确、清析、简洁而相对正确的认识;不给学生形成模糊的“坑”。从整个课堂的架构看,“力”的学习,是物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作用方式的探究,为学生认识“磁场”有很大的帮助。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解剖,为学生今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揭示力与力的关系奠定基础。形变与状态变化的深入分析,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形成清晰的认识。检查练习的设置,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为后面学习“力的作用特点:相互的”具有渗透性启示。同时,整个课堂的交流学习过程,还注重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如果要实现课堂的“务实”,就必须要抓住、抓准“双基”目标,关注学生认识的清晰与准确,让前后学习相互照应、相互渗透。(XX.10.)
附:检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