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体会:情景交融感悟顿生

时间:2018-02-07 14:10:36来源:<推荐访问:教师心得体会

诗词教学体会:情景交融 感悟顿生

            ——谈《如梦令》的教学

今天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邀请了实习生来听课。课后,实习生主动找我谈听后感,总结了很多优点,说学到了很多。最后他提出了一个疑惑,问我:“诗词教学,如何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教学手段,而且,在我看来,情景,不能只局限于诗词本身的情与景,还应包括课堂教学的情与景,师生互动的情与景,如此交融,学生感悟更深。本课情景交融在各环节处理如下: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由连环问“诗仙、诗圣、诗鬼、诗魔分别是谁?”迅速调动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词圣李煜,进入词的世界。
对于词,学生已经接触过,因此,对于词与诗最明显的区别——上下句字数不对等,学生能马上说出。
对于新引出的“词国女皇李清照”,有两大任务,一是根据预习进行简介,二是根据她所处年代南宋进行拓展思维,能想起什么信息。
在这一环节,完成了检查预习和了解历史背景两个任务,特别是针对李清照设计的“南宋联想”任务,让学生知道李清照与岳飞、陆游同朝,都经历了金兵进犯、国破家亡的历史,并结合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及诗词成就,还复习了练习二中李清照的五绝《夏日绝句》,猜想是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这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个经历丰富、造诣高超的女诗人形象已经初步形成,为进一步的学习做了情感铺垫,完成了第一个情景交融。
此中,“南宋联想”是我满意的小细节。
二、初读感知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数量不少,但是能读出诗词的韵味,还是真需要情与景双管齐下之后方可达成感情朗读的目标。
初读,要求是读准字音,根据初步理解读出节奏和感情;感知,根据关键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学生在自我练习之后的齐读,没有读错字,但节奏偏快,于是就引导:“吟诗是件美事,要不古人为何摇头晃脑呢?不急不缓,娓娓道来,那才有韵味。”——我觉得此时是第二次情景交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吟诗状,感觉渐入佳境,味道逐渐品出。
此中,我满意的小细节是对“兴”的理解,由学生谈理解,第一个学生说是高兴,所以读第四声,立刻被第二个学生纠正应该是“兴致”的意思。进而我补充,“我们日常生活中会说‘尽兴’,比如,你游戏玩了那么久,尽兴了吗?也就是兴致尽了吗?常有‘尽兴而归’,而此处是——‘兴尽”,一样的意思。”
三、想象感悟
根据字词解释理解诗歌表面意思,不是难事,难的是理解诗歌的意境,也就是体会诗歌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必然需要学生丰富合理的想象。此处,我用了先总后分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找出词中描绘的几个画面,然后再逐个铺展开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引用近似情景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了词中各物的动态变化,在描绘过程中,感悟到了词美、景美、作者的心情美。
此环节,我比较满意的是找词眼说理由,学生一致认为是“醉”,说理由,用了“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进行,将三幅画面再次串联,形成动态的感受,再让学生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尽兴、陶醉、沉醉……”丰富而贴切。
四、感情诵读
朗读的进步,标志着学生感悟的深入,利用竞赛形式,先让同桌比赛,进而进行班内pk。此时有个小插曲,一开始自告奋勇者不多,只举了五只手,我含笑说道:“恩,老师在等第六只手,谁举让谁读!”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已经举了一只手的一位男生,在我话音刚落时就举起了另一只手,立即成为班里举起的第六只手!我被他的热情所感动了,于是就把第一个机会给了他。之后班里就热情涌动,情绪高涨地进行完了朗读和背诵。没有过多的点拨或点评,学生能积极参与、投入诵读,就是教学情景交融的最好体现。
此环节,自由选择背诵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表现有分层,自信的孩子是站着背的,坐着的孩子当然也加入了感情背诵的行列,只是,他们行为比较含蓄,但声音却不低沉!
五、对比延伸
选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让孩子们明确了词牌名的含义——有填词模式,字数相对固定;也稍加了解词意,得出此词有哀怨,如黛玉葬花般的怜惜之情。
最后出示了《声声慢》,让孩子们找词眼,一下子都找到了——愁,她愁什么?为何愁?学生联系李清照的经历,确定是后期作品,那肯定是为国为民而愁。
从而得出,诗词为境而生,文章也应由心而发,写作,要真!
此环节,我比较满意的细节是自己的朗读,由刚才的沉醉而欢转为蹙眉而忧,为学生迅速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师生同吟、同乐、同忧、同说,多种情景交融,也能促发师生对此“常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