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课堂的认识:宁在厕所,不进课堂

时间:2018-02-07 14:03:50来源:<推荐访问:教师心得体会

半年前的一天,自己去厕所,因为是上课期间,且学生厕所离办公室又近,所以就决定去学生厕所。刚进门,眼前的一幕让我一惊:一位学生正坐在厕所的蹲坑上,低头想在什么。看见我进来,学生很慌张,站起来匆忙跑掉了。
学生的举动让我大为不解,怀着好奇心,我也追出来,想看一看学生到底上哪去?只见刚才那位学生正向教学楼跑去,而且很快进入到其中的一个班中。
回办公室的路上,回想刚才的一幕,让我心情沉重。学生宁愿在厕所蹲着也不愿进教室听课,这不能不说是对那位正在上课的老师的讽刺,更是我们教育者的悲哀!我们的课堂怎么了?让学生如此厌恶,这看似个别的案例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吗?
素质教育天天喊,“幸福课堂、幸福学校”更是我们每个师生的共同期盼,可为什么学生厌学、教师倦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哪?
一、教育功利性太浓。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其社会性是第一位的。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素质教育喊的震天响,但高考的指挥棒却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定海神针,纹丝不动。社会、包括家长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位教师的优秀与否,指标就变成唯一,即学生的成绩。再加上学校乃至社会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指标也是成绩,所以导致教育就成了单纯的知识学习和训练,整天面对枯燥、单一的讲解和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逐渐降低。学校育人的功能被不自觉的弱化。在此指引下,学校一般先给每位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教师再把压力分解给每位学生,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学困生,为了最求效果的明显化、最大化,老师往往舍弃这部分学生,长期的漠视,让学生体会不到在课堂上存在意义,更不用说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课堂。
二、教师课堂艺术有待提高。
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直接体现。教学艺术一是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运用上,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既体现一位教师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体现本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一位拿教师当职业的人,对待课堂永远比不上拿教育当事业的人。缺少激情的教育必然会苍白无力。现在的教学,很多还停留在“稻田式”的管理上,统一施肥、浇灌、除草,完全无视学生个性特点,掌握不好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工厂式的模式只会让教育的魅力荡然无存。二是教学的艺术存在差异。教育群体千差万别,水平不一,风格各异。导致教学效果差异巨大。有的老师寓教于乐,与学生融为一体,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方面的最近发展区,手段多样,学生易于接受。这样的课堂学生愿意去,也总感觉有新意;而有的课堂,老师教学手段单一,不能走到学生中去,唯我独尊,课堂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只是知识的复制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彻底丧失,课堂对学生来说也彻底失去了吸引力。导致学生宁肯去厕所也不愿进教室。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早已不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教育应与之相适应,少一些功利,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上下工夫。学生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毕竟教育的社会性应是教育的根本。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追求。
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这是当前我们能做到而且是必须尽快改变的,正如他人所说“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宽容我们不能改变的”。当前形势下,高考的指挥棒一时还难有改观,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自己教书育人两项重任,改变学生评价观。让“德育为首”真正落实到实处!知识再高,品德不行,只能是“危险品”,实践能力欠缺也只能是“废品”;再者,教师必须提高教育艺术。知识的传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用好激励评价,发挥学生的正能量,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教师恰当激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最后,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装备。互联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既加大了教学容量,也能让教学内容与社会时时接轨,更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利于学生接受。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教师的家园,这应该是我们每位教育者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