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老师的美篇中,有许许多多的照片。它们好像一片片贝壳,载着我点点美好的记忆,像点点浪花在我的记忆之河中奔腾。打开相册,一张照片映入眼帘--这是我在班里讲课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满脸通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映照在脸上,因为我。我的心里很高兴,老师就帮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每当看到它,那天的情形就浮现在眼前。记得那天……
课间时,大家都在起劲玩,而我却心甘情愿地坐在教室里备课。参考书上的内容真丰富啊,每一个不起眼的句子,却都蕴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一边在书上做着批注,一边开动着脑筋:参考书几乎大家都自己买有来看,如果我只按书上的讲,那大家不会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吗?那可怎么办啊?我苦苦思索着……对了!我眼前一亮。可以加入我自己的体会啊!就像平时举手发言那样,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我们同龄人的想法可能会比书上的道理更要容易理解……嗯!就这么办!决定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手中的笔就不觉中加快了许多,心里挺得意的。不过没写几分钟,“叮铃铃——”,上课了。“唉,只好课间再写吧”,我无奈中收起了笔。又是课间,又是一个奋笔疾书的身影,真累啊,原来老师天天就这样辛苦备课的啊,以后上课我一定要认真听讲。可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多想别的东西了——明天,就是我上课的第一次!啊,真的好激动,第一次上课,不知道效果怎样,老师又会怎样想呢,同学又怎么看……不想这些了,因为已经正式开始上课了。效果还不错,一切都按照我所预料的情况发展着。这是一篇古诗,借物喻人的那种,这一课时先熟悉一下课文吧。让大家一遍一遍仔细的读,词语一遍一遍地念,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如蚯蚓翻地般地被我们细细品读。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六年级课堂上的一节语文课还在继续。由于平时对于老师们“老一套”的做法比较熟悉,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切顺利,只是在最后停顿了一下。一个王老师出题考我:“石灰吟主题是什么?”我不禁停顿了一下,但只有一小下下,我又立刻想起了备课时,顺口背的石灰吟体现了于谦什么精神“看来昨夜的温习没有白干!”第一课时,就这么过去了。
下午,又是语文课。由于上节课的实践,我已经不很拘谨了。这节课基本一样,是让大家深入地去体会竹石的含义与体现了什么,所以我也很上心。开始还是读,让大家在读中做一下批注,写出感受。在交流谈论时我发现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也举起了手,我当然要点那些同学啊,学习好的同学就只好暂时“置之不理”了。大家的观点各有不同,我也适当地加以补充,整体看来比较好。问到竹石的主题时,我原以为会没几个人知道,可没曾想,好多人都举起了手,不是我夸张,如果在上面看,那手,绝对跟小树林一样。最终,每一个问题大家都清楚了,老师也觉得比较完美。唯一不足的,就是语速较快,时间没把握好。两节课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可这只是我的自我感觉而已。如果你是我的同学,而你又正在听我讲课,那你的建议就尽管朝我“轰炸”过来吧!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讲课的那天,多么紧张,多么兴奋!你说,虽然将要毕业,但我会永远记住的。
指导老师(王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