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人员实习周记

时间:2018-02-07 16:57:25来源:<推荐访问:实习周记

  高校物业管理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论文)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它是通过改变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制和福利型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准则,对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公共设施、学生公寓及教职工住宅的环境绿化、治安保卫、校园及生活区公共秩序等实行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提供多层次、全方位、优质的服务,从而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高校在实施物业管理时,不能照搬社会物业的管理模式,要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姓“教”的特点,做出具有高校特色的物业管理。

  1.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一种融合。高校物业管理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行业,正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需要借鉴其他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建章立制、定岗定标在全员加强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需要认真研究服务对象的特点,对物业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规范、制度、操作流程认真疏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上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同时做到目标体系、控制体系以及考核体系三位一体,将物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细化分解到行为规范中,形成与之对应的考核办法,再将每个体系的工作细化、量化,落实到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人、每件事,强化过程的执行、执行的精细。

  总结完善、加以修订精细化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员的努力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应该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物业精细化管理。让全体员工对精细化管理形成明晰的认识,正确理解物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各级管理人员要实行走动式管理,熟悉工作现场,并按照管理学中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要求,通过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四个阶段来实施,即按照pdca循环来推进。

  要引入360度绩效反馈机制,对各层级员工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做到“人人都考核、人人被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除此之外,还要严格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并实施“首接负责制”,对业主反映的问题,无论谁受理,都要负责解决到底,不在职责范围内的,负责联系解决。促使物业服务人员牢固树立并践行“您的满意,我的标准”的服务理念,一切服务都从点滴上落实,从小事抓起。 升华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自身管理文化

  物业管理不是设施设备和规章制度的简单堆砌,更多时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分歧,因而带来服务过程中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精细化能强化物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但更重要的是带来理念的升华,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文化。只有从最根本处着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职工素质,增强职工凝聚力,把“服务第一,业主至上”的思想,深深植入每个职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中,把“您的满意,我的标准”这个服务理念,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物业服务质量的提高。精细化管理,核心就是制度化和规范化。与制造行业相比,物业管理生产的产品是服务,而这种产品往往提供给服务对象是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更加要求精细化。小到一个电话的接听,大到对业主一个需求的满足,一丝一毫不能忽视,物业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2.服务人性化

  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认识人性,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包容人性的弱点,同时以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安全感、舒适感、自由、权利、关心、尊重、心理满足等)为核心和动力来开展服务。 服务环境人性化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能使业主全方位地感受环境与人的亲和力。从服务环境来看,物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语言等对业主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以优质的服务,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业主,业主很自然地会被这良好的氛围所感染,感觉心情舒畅。物业人员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物业人员应采取各种手段,从服务设施及服务方式上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看见业主提重物时给予帮助,业主按电梯不方便时主动按启,下雨天业主的自行车坐垫被雨淋湿了主动提供毛巾帮忙擦拭等等。 细微之处显关爱

  服务无处不在,关键要注重细节,物业应在许多细小处践行为广大业主服务的理念。如开展便民服务,在办公楼宇备置一批“爱心伞”,学生可凭有效证件免费借用,体现了物业公司对业主的信任与关爱,极富人情味。在新生报到期间,开辟夜间“绿色通道”,简化报到程序,让新生尽快入住寝室。学生公寓在板报橱窗上每日公布天气情况,提醒同学注意冷暖,如遇突然下雨,帮助学生及时收回晾晒在室外的衣被。 扩大服务范围

  根据物业特点,设置免费代订牛奶,桶装水等相关业务,以服务、方便师生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保本收费,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沟通无论管理制度多么完善,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在物业管理过程中构建一个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和校园环境的社会和谐,有效地增强师生员工与物业的亲情关系,赢得双方之间的互动、互利、互融,从而营造出充满温馨和谐的新型人性化服务氛围。如定期、不定期走访业主,发放业主满意度调查表;在每栋宿舍楼设置意见箱,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组织与学生共建活动,邀请学生参与物业管理,共同探讨更好、更高、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拉近与师生的距离。

  3.用工规范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特别是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职工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事业编制的后勤职工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的主体。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辅助性劳动,如保洁、保安、绿化等等,同时也有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承担技术与管理的骨干岗位工作,应该看到,这部分群体已经成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

  受体制的制约与影响,不少高校物业公司缺少用工的中长期规划,采用低成本用工方式,未能顾及非编职工应享有的基本利益,因而发生在非事业编制职工群体内的用工不规范、待遇低和社会保险(保险论文)等劳动投诉屡屡发生。因此,高校物业公司要清楚地认识非编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主动维护非编职工的经济权益,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要根据职工队伍相对庞大、编制多元化的特点,参与学校及相关机构细化各类编制、不同岗位人员的管理办法,坚持淡化身份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把岗位职责、考核竞聘、分配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在确保非编职工基本工资不低于政府限定标准的同时,稳妥地推进薪酬调整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实践,加快建立与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激发职工做好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肯花大气力克服困难,协调各种关系,将非编职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和社会保险等问题尽快解决,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基础保障,确保物业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4.培训体系化

  物业管理是服务型行业,做好服务首先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优秀的员工源自于科学、系统、严格的培训。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体质、思想、学识、技能)、确保管理品质的关键因素。培训要从员工入职开始,以“点—线—面—全局、操作—运行—指挥—策划”的梯级培训体系为主导,强化观念性、人际性、专业性、整体性的培训,周密安排全员

  培训计划,同时辅以考核措施,使员工在服务观念、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打好坚实基础。高校物业管理培训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距,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不能大而全,搞“一锅煮”。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特别是涉及操作层面的培训,要将培训教室放在工作现场。如培训人员在现场为保洁员演示正确规范的保洁工作流程,辅以手把手指导,对在现场劳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将共性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补充、完善培训教材。或是通过播放工作视频短片,让安全管理员、公寓管理员以“大家来找茬”的方式,找出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受训员工更能直观的了解服务规范要求,激发受训员工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训

  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工作修养,加强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才能真正使精细化管理融入到物业管理的全过程。

  注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邀请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员工进行管理理念、美术美工、通讯写作、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员工培训与考核并重培训的根本是实效,而考核是检验培训实效的最佳手段,考核可以分为口头、书面、技能竞赛或是研讨等形式,这种形式也可以视为培训的延伸,“以考促培,考培结合”能够大大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5.提升高校物业管理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物业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在高校的人文背景下,更要突出文化运作,要根据高校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给整个管理活动和服务内容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