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瑶的感人事迹

时间:2018-02-07 16:45:10来源:<推荐访问:事迹材料

              真情洒瑶山冲锋为百姓:何方礼

       何方礼曾被中宣部作为全国典型进行宣传,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中国儿童慈善奖”、“广西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今年更是获得了第xx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喝水不忘打井人

  何方礼的家乡地处川鄂相邻的大巴山区,那里山高路险,有“看到屋,走到哭”的民谣,也有“三月粮,三月糠,三月红薯三月荒”的四季生活歌。何方礼的爷爷参加过长征,父母身体不好,父亲右手残疾,母亲左眼失明。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曾一度辍学,他是靠着政府的关怀和亲戚朋友的帮衬才完成学业的,之后又在部队的关心和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得到社会帮助的何方礼喝水不忘打井人,入伍后始终以雷锋为榜样,以感恩之心回报组织、回报社会。他积极传播文明新风,累计超过3万人听过他的事迹报告,发动3000多人参与北海银滩清洁工程、保护红树林行动、义务献血等警民共建学雷锋活动。   

  省吃俭用一切为了孩子

  1993年“五·四”青年节,刚刚入伍的何方礼随中队团支部“进瑶寨学雷锋”助学活动小组来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融水县是桂北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白云乡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最穷的山乡。这就是瑶寨吗?何方礼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许多木楼依然盖着杉树皮,一些人家的房子摇摇欲坠;不少人家早已是仓无颗粒,有的全家四五口人却只有一床千疮百孔的被子;而失学在家的女童拖着长长的鼻涕,或在溪边牧鸭,或在山坡放牛。

从白云回来的路上,何方礼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小时候的贫苦,他就下定决心要为瑶族老乡做点什么。他心中酿就了一个计划:我要尽自己的能力资助红瑶女童上学!

  然而当时何方礼面临两个困难:一是自己能力相当有限,一个月21元的津贴,对于助学确实是杯水车薪。于是回到部队的他提出了“少吸一包烟,圆一个红瑶女童读书梦”的倡议,刚开始大家不理解,当他对战友讲述了红瑶女童的不幸后,大家都积极加入到了助学的队伍中。何方礼当时每月仅有21元津贴,钱不多,何方礼却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这几元钱可以给予一个渴望踏进教室的红瑶女童勇气,可以将一个跨出校门的无助身影拉回课堂。

  于是,何方礼计划再计划,将每月的21元津贴掰成三分--8元资助红瑶女童上学,8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5元留作日常开销。在给家里的汇款单的留言栏里,何方礼写道--爸妈妹妹:在大苗山的瑶寨,还有许多比我们家更需要帮助的人。从今以后,我每月只能寄这一点回家了,你们要精打细算,千万不要让妹妹失学。然而,懂事的妹妹为了攒钱给伤残的父母治病,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妹妹没能继续上学,一直是何方礼心中的痛。

  有一次,何方礼收到了受助女童的来信:“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就没有机会读书了。谢谢你,好心的叔叔……”信不长,却让何方礼很兴奋。他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坚持下去,必将有利于提高瑶寨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利于帮助瑶寨人民走向脱贫的道路。何方礼从列兵到上士,从少尉到中尉,几乎每月都要往邮局跑几趟,给山里的红瑶女童寄钱寄物。他每月向红瑶女童寄出8元、10元不等,日积月累,共寄了18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