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原因
时间:2018-02-07 15:30:47
来源:<
推荐访问:情况报告
长达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一百一十一亿元人民币。
今年一月十日以来在中国发生的极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降温幅度和降水强度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历史罕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灾害发生时段恰逢春运高峰,主要发生地域又是中国交通、电力、煤炭和其它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地区,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呈现叠加放大效应,给灾区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
拉尼娜现象是造成南方冰雪灾害部分原因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东亚地区的寒冷冬季,因此拉尼娜是中国发生雪灾的部分原因。
同时,考利强调,中国雪灾是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拉尼娜并不是唯一的祸因。
考利还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季风区往往出现更强烈的季风和大量的洪水,大西洋飓风的发生频率会变得更高。
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自XX年年第三季度起出现,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显示,这一现象今年第二季度将继续持续,而且有可能延伸到第三季度。美国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除中国南方遭受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外,世界其他一些地区近几个月来出现的多起气候异常事件都与本轮拉尼娜现象有关系。
美国洛杉矶气象局专家约翰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去年秋季发生罕见的山林大火,火灾波及7个县,导致大火的强风就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加州中北部地区近期出现罕见的雨雪天气,引发多起泥石流等灾害,这同样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联;去年秘鲁海滩曾发现大批死鸟,这一反常事件背后的“黑手”也是拉尼娜现象。约翰说,从去年开始,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后迅速发展,到今年1月海表温度已连续数月较常年同期偏低。他说,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这就包括中国部分地区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
这位专家认为,虽然现在还很难准确预测,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几率会增加。他同时指出,只要各国气象机构之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就一定能降低灾害损失。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华人学者郦永刚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南方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是一种自然的现象。郦永刚赞同中国专家对雪灾成因的分析,认为是拉尼娜现象把暖湿气流带到气温很低的中国南方地区,结果导致强降雪。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拉尼娜现象已形成
世界气象组织1日公布最新一份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监测报告说,目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10年第一季度。
报告说,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比以往低了1.5摄氏度,这种偏差与历史上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期相比属于中等程度。不过,和以往拉尼娜现象的区别在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一般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与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不符,各地区在防范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时,需要参考一些权威机构提供的有关特定地区的具体气候变化预测。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全球异常寒冬引科学家关注 冰川时代可能再临
XX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
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美国国防部报告:未来10年气候恶劣
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观众一定对特技画面还记忆犹新,但是这并不完全是幻想。影片《后天》的题材正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政府报告。XX年2月被媒体曝光的这份报告称,在2010年至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会导致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会减弱,间歇性地出现。
报告里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gbn的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是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
gbn报告的另一个科学依据是,随着现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未来10年内出现“后天”现象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XX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印度洋海啸惹的祸:海底巨震降温地球20年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
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但是XX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
事实上,XX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XX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XX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XX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而XX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全球低温冷害事件频发。数十年来罕见的寒潮更是袭击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理论,海洋巨震减弱了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称,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曾使全球变冷,引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冷地球周期”。他们认为XX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也是全球变冷的一个信号,将给地球带来至少30年的变冷效应。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拉尼娜现象:地球进入变冷周期
地球在百年内步入冰河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过有科学家认为,从XX年开始,全球气候将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
人们可能对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47-1976的全球性寒冷天气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
1971年人们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这个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XX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但也有科学家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而且过去近30年来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11月以来,北极圈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整整快了7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
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小知识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