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四当代课上的讲话

时间:2018-02-07 22:20:28来源:<推荐访问:发言稿

在周四当代课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202宿舍在此发言。我们这次向大家推荐的是由人民日报记者李章军撰写的于XX年2月8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名为《永远的巴山红叶》报告文学。

首先,我得先说我们尤其是我要讲这篇报告文学的动机。巴中,一个偏远的川蜀山城,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一个传承了革命者朴素执着、奉献自我精神的英雄热土。在这个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的红色摇篮里,在峥嵘岁月的战火洗礼和血气的熏陶下,也从此不缺乏这样一批批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承者。而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就是我们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的一位纪委书记王瑛。我想可能在座的很多人不知道王瑛这个人,但作为一个巴中人的我,一个身处异乡且无限眷恋的我,我想有必要自豪的向诸位引荐我们巴中的人和事,进而来认识巴中,了解巴中。

这篇报告文学摄取了我们巴中鼎鼎有名的光雾山红叶这个意象,并赋予了红叶象征王瑛品质的精神内涵,来展现王瑛生前的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体恤民情,作风踏实,性格顽强的新时代女焦裕禄的共产党干部的形象。她有着红叶的风骨:在强势面前,她敢于孤军奋战,永不回头,在党和人民的防线上傲然挺立;她有红叶的眼界: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是是非非,她能客观公正,不徇私情,认真教育,为党凝聚千万力量;他有红叶的深情:她始终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于公于私,他都想尽办法给予最大的解决;他有红叶的操守:她在权力上,她坚信自己只是人民权力的保管员,即使是自己的亲弟弟,也从不凭手中的权力来徇私求利;她有红叶的不朽:虽已病入膏肓,但她还是要拼命的工作着来创造生命的奇迹,用生命最后的燃烧来诠释一个红色无悔的灵魂。作者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有限的篇幅,多镜头的描述了王瑛生活状态和工作风貌,全面的展现了她“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

当然,作者除了写王瑛作为一个纪委干部本有的品性之外,也描写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饱满柔情。当她坚决要查棘手的案子而受到领导的指责时,她回到办公室她“荡气回肠的哭了一回”;当她受到被自己处罚同事母亲的漠视时,她却用一颗母亲的心来感化对她的怨恨;当巴山的“背二哥”露宿街头时,她能俯首朝下用一颗关怀的心去给他们盖好身上的被子;当她病危而要前往重庆之时,她却用孱弱的双手为母亲捋这花白的头发,并细语道:“妈,我真不想走……”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细腻朴实的语言,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表现了作为一个女人所具有的阴柔美、含蓄美,也避免了人物一昧的英雄化、雄性化。

虽然写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通过间接的渠道来了解王瑛的相关事迹的,但作者能主脉清晰地有层次地真实再现王瑛生前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塑造了一个包含血性有富含柔情的女性干部形象,且在分镜头的叙述中体现出一个女共产党人在公与私,爱与恨,亲情与公理,坚守与蜕变上的无悔抉择,并实现了与读者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了哀而不伤,启发人思的艺术效果。

王瑛走了。他选择了奉献之后的静默离去,哪怕明天就是它47岁的生日。作为一个甘为孺子牛的共产党人,什么才是她最重要的呢?人民。就正如她所说“倒也要倒在岗位上”,“如果用权力谋私利,那就是对人民的背叛”。王瑛是个在新时代少有的榜样人物,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今天,党和人民更是求之若渴,因此她不但被人民尊重和传颂,而且被党和政府所肯定。于是巴中市政府对市民提出新的要求,即做一个吃苦,耐劳,勤奋,朴素的巴中人。我想,不单单是我们巴中人,我们也都应当争做一个吃苦,耐劳,勤奋,朴素的中国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