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名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汉语拼音】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近义词】:精挑细选、粉妆玉砌
【反义词】:粗制滥造
【成语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造句】一个饥饿的人,赶紧吃上一顿肉就能活命,这时候你不可能也做不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能端上一碗颤巍巍的红烧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还是低级和粗糙的。不难看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可见,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近义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反义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故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造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解释及成语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