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风烛残年

风烛残年

【成语名字】风烛残年
【汉语拼音】fēng zhú cán nián
【成语解释】
“风烛”,灯烛在风中摇曳,明暗不定,也极易灭熄。比喻人生命可危。语本古辞〈怨诗行〉。“残年”,暮年。语出《列子.汤问》。“风烛残年”形容人身体孱弱,不久于世的晚年。
【成语典故】
1、“风烛”:古辞〈怨诗行〉(据《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一六》引)
天德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嘉宾难再遇,人命不可续。齐度游四方,各系太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
【成语注解】
1、促:短促。
2、奄:急遽、匆促。
2、“残年”:《列子.汤问》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成语注解】
1、河曲智叟:一位住在黄河曲流处的智慧长者。
2、不惠:不聪明。惠,或作慧。
3、 曾:尚且。
【成语出处】
1、《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再说设或生个不肖之子,漫讲得济,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2、《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但愿天可怜见,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九泉下也兀自欢喜。”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形容人身体孱弱,不久于世的晚年。
使用类别: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风烛残年造句】
1、已是风烛残年的他,昔日战场上的英姿已不复可见。
2、虽已届风烛残年,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
3、迈入风烛残年的无依老兵,需要社会大众的援助及关怀。
4、身边有儿孙承欢膝下,是让风烛残年的老人感到最欣慰的事。
5、战火中,他失去了亲爱的家人,只能一个人孤寂地度过风烛残年。
6、听到儿子在受奖时所说的感言,已是风烛残年的父亲感动得流下泪来。
7、他年轻时好赌成性,导致夫妻离异,如今风烛残年,心生悔悟,但已为时太晚。
【近义词】日薄西山,行将就木,风中残烛
【反义词】年富力强,春秋鼎盛
【风烛残年成语故事】
“风烛残年”系由“风烛”及“残年”二语词组合而成。“风烛”即“风中之烛”,意指灯烛在风中摇晃,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比喻身体孱弱,生命即将消逝。“风烛”一词见于古辞〈怨诗行〉,此诗内容为感叹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暂,随时光流转,顷刻间就如风中的烛火,岌岌可危。“残年”则见于《列子.汤问》中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传太行、王屋两山本在河南、汉水之间,愚公住在两山之北,两座大山的阻挡使他出入非常不便。高龄九十的他,于是率领着家人,一铲一铲地想把山铲平。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着阻止他说:“你真傻啊!你以为自己还能活多久?别说把山铲平,我看你连稍微毁损它的能力都没有。”愚公听了并不为所动,仍是继续坚持下去,终于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把两座大山给移走了。“残年”一词即见于智叟嘲笑愚公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说愚公九十岁了,能存活的日子本来就不多,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残年”即指暮年、老年。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风烛残年”,用来形容人身体衰弱,不久于世的晚年,例如清代小说《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但愿天可怜见,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九泉下也兀自欢喜。”这里便是以“风烛残年”比喻年事已高,不久于世。
上一篇:负荆请罪
下一篇:焚膏继晷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风烛残年,风烛残年的意思,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风烛残年的近义词,风烛残年的反义词,风烛残年的故事,风烛残年造句,风烛残年的解释及成语典故出处。
内容推荐